2023年9月6日-8日 | 天津梅江会展中心(4大展馆)
188 2253 0929(赵长江)
|
总导演解密《舌尖3》 食物、人物和文化,一个都不能少438
发表时间:2018-02-26 18:42来源:人民网 原标题:总导演解密《舌尖3》(图) 这一季“食物、人物和文化,一个都不能少” 《舌尖上的中国3》(以下简称《舌尖3》)正式开播,琳琅满目的美食再次吊起大家的胃口。节目第二集,天津煎饼果子、潮汕夜宵、乐山串串等各地小吃纷纷登上热搜榜,让观众中的“吃货”们纷纷表示“一地口水”。《舌尖3》总导演刘鸿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一季节目“食物、人物和文化,一个都不能少”,节目组也在诸多方面突破创新。 探寻如何一口一口“吃”成今天这个样子 记者:选题上有什么创新? 刘鸿彦:我们八集的分级,像器具、饮食的养生、宴席和最后一集融合,都是在之前的领域内没有做过触碰的,这应该是一些新的选题方向。大家都会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,但是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?我们希望呈现这个食物是怎么做的,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。 记者:这次食物入选标准是什么? 刘鸿彦:跟每集的主题不同,比如小吃这一集的主题,背后一定是非常接地气的。从小吃里一开始对它的定位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生活在别处,**的味道永远在家乡,每个人一提家乡的美食首先想到小吃,很少想到一些大菜、大餐,就是因为它后面是一家一户几代人的传承,周围街坊四邻跟几代人持续发生的长久关系,小吃背后就是这样一个因素。 记者:纪录片拍的是美食,实际上是传递一种价值,更多想传递什么样的价值? 刘鸿彦:简单说就是君子爱食,食之有道,可能是我们这次的核心,也包括像我们海报上的宣传语,品位中国、品位人生是一样的,品位这个词是多意的,一方面是指食物,因为食物不可能跟人脱离开,食物背后永远站着人,就像我们总策划周塬刚才在台上所讲的一样。 记者:前两季有很多食物的制造过程,观众看的时候就觉得特别诱人,现在更倾向于食物后面的故事,会不会担心大家觉得没那么美味了? 刘鸿彦:这一季《舌尖3》从一开始就强调,食物、人物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。食物肯定是一个载体,在食物之后的人物,是我们要讲述的故事,人物上附着了很多文化传承。这次做片子,希望能够一点一点地挖掘,我们是如何一口一口地“吃”成今天这个样子的。而且,食物、人物和文化不能分开,人物的部分要讲故事,否则变成一个教人怎么做饭的片子,所以你一定要有人物、有故事,还要有文化的味道附加在里面。文化诉求是我们必须要表达的,但是怎么表达得生动,而且被一些更年轻的群体接受,这些困难是我们需要不断克服的。 有些部分是不变的,有的是必须要变的 记者:**集中有一句金句,“爱是**的调味品”。拍摄时是怎么抓取到这个金句的? 刘鸿彦:这句话来自**集的嘉宾兰明路。兰明路平时工作繁忙,很少给家里做饭,有一次难得抽出时间在儿子生日时为家人做了顿饭,家人非常感动。这让兰明路体会到“爱是**的调味品”。这句话不光是兰明路一家人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对美食的理解,也是我们在做《舌尖3》节目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的。无论是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,还是美食背后人与人的关系,又或是美食背后的传统文化,爱都是调出**味道的佐料。 记者:《舌尖》之后出了很多以同类的美食纪录片,其实也不排除观众可能看多了不新鲜了,团队有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? 刘鸿彦:我们在最初开始策划的时候就面临了巨大的压力,我们整个团队已经尽了**的努力,大家的期待我们都有考虑。纪录片跟这个时代有密切的关系,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说,有一部分是不变的,有一部分是必须要变的。 记者:《舌尖》等现象级的电视纪录片都曾做成大电影,评分很高,但是票房不太高,对于这样一个反差,您怎么看? 刘鸿彦:我前几年去参加过很多国外的纪录片电影节,给我触动挺深的是在加拿大、荷兰看到的很多纪录片都是在影院放映的,那里有特别好的纪录片的土壤。纪录片进入院线在咱们国家也已经开始了,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势头。可能现在对于整个中国的纪录片发展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,有好的题材,就会有机会,关键还是看创作者是不是真的能够把握住,以及是否能够发自真心地去创作。(记者 张洁)
文章分类:
首页文章
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**时间删除内容! |